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

以下是我所收集ㄉ海洋生物資料......請多多包含嘿

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

台灣地區的鯨鯊漁業是近十年來才逐漸發展出來,鯨鯊因為它的肉質鮮嫩、細緻,顏色雪白,因此又被漁民稱為「豆腐鯊」。在台灣地區鯨鯊主要是被定置網、鏢刺及流刺網所捕獲,在台灣北部、東部、南部及澎湖海域都有捕獲紀錄,鯨鯊的漁獲及拍賣地點主要集中在宜蘭蘇澳、台東成功及台南安平等漁港。根據調查研究結果,近年來因為鯨鯊持續漁獲,已有逐年減少趨勢。

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

南極美露鱈 (Dissostichus mawsoni)
這種生長緩慢的大型魚類,居住在南極海岸 300 公尺到 2,500 公尺的深海中,血液中有特殊的蛋白質,防止結凍,南極美露鱈經常成為抹香鯨和象鼻海豹的口中美食,與物種關係相近的美露鱈 (Patagonian toothfish也稱為智利鱸魚) 現在因為人類的濫捕,即將成為瀕臨絕種的魚類呢..........
深海水母 (Atolla vanhoeffeni)
深海水母以其不可思議的發光體聞名,受到打擾便會發光。大西洋深達 1,000 公尺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,深海水母會從身體中心散發光線,照亮身體四周...............
大西洋盲鰻 (Myxine glutosa)
盲鰻長得其醜無比,寄生生活形態惡名昭彰,通常會伺機鑽入魚體內,從裡到外把受害者吃得一乾二淨。雖然體型與鰻魚類似,但盲鰻卻隸屬於歷史較久的無顎魚類。盲鰻棲息在深海中,有時最深可達 1,200 公尺,在遭受威脅時會分泌大量黏液,因此有時也被稱為黏鰻 (Slime Eel)。
象鼻海豹 (Mirounga sp.)
很難想像象鼻海豹這種大型動物可以潛到海底超過 1,500 公尺的深度,而且一口氣可以在海底待上 2 小時,公海豹重達 2 噸,一生中有 90% 的時間在海中獵捕烏賊、魟魚以及螃蟹。象鼻海豹有兩種,一種在北半球,另一種在南半球的南極區域。
鮟康魚 頭上那個發光器,就像餌球一樣,鮟康魚帶著一根釣竿可以來釣小魚,當然發光器除了可以吸引獵物,也可以辨識同伴吸引異性。我們對魚的印象很難套在深海魚類的身上,因為深海黑暗無光,有些魚的眼睛變得很大,有些魚的眼睛退化像全盲一樣,也因為深海黑暗無光,生物身上佈滿了發光器,不過一般說,深海魚類長相都不太討喜,由於深海食物比較缺乏,所以只要一遇到獵物一定大口吞食,巨口魚是深海中的很大族群,牠的嘴巴不只大到可以吞下比自己體型更大的生物,甚至下巴還可以像絞鏈一樣打開,牙齒銳利、面貌凶惡,也顯示深海生存不易。

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

大烏賊 (Dosidicus gigas)
大烏賊有時又稱為紅魔鬼,天性積極略食,攻擊兇狠,太平洋加利福尼亞灣 700 公尺深的地方,經常可以發現大烏賊蹤跡,最長有 1.8 公尺,強勁手臂和觸角可以輕鬆捕捉其他魚類。絕佳的水底視力、自體發光、興奮時還可改變身體顏色,這些都是大烏賊的著名特點。
深海琵琶魚 (Melanocetus johnsoni)
琵琶魚以鼻子冒出的魚線般組織而得名,這個線狀組織充滿發光細菌,用來吸引小型魚類,這種深海琵琶魚住在海底 1,000 公尺的水域,在魚類中屬於貪心的略食者,可以吞下自己兩倍大的魚。- -